“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生物的细胞壁存在结构差异。由于细胞壁中厚实的肽聚糖层能够保留结晶紫染料,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因此可以区分开来。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生物都可以产生多糖荚膜来抑制吞噬作用,并且两者都含有宿主微生物传感器识别的结构元素(病原相关微生物模式)。
A: 肺炎链球菌(Streptococcus pneumoniae) 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生物,能够引起肺炎、败血症和脑膜炎。其毒力因子包括荚膜多糖(超过100种血清型)、脂磷壁酸(lipoteichoic acid)、IgA蛋白酶、肺溶素(pneumolysin)、神经氨酸酶、自溶素以及黏附蛋白CbpA(PspC)和PspA。
B: 脑膜炎奈瑟菌(Neisseria meningitidis) 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生物,能够在青少年和成人中定植,并可能导致脑膜炎。它同样会产生荚膜多糖。与所有革兰氏阴性生物一样,其外膜含有脂多糖(LPS)。菌毛(fimbriae)介导与宿主细胞的附着。孔蛋白(porins)是外膜蛋白,可激活TLR2并作为免疫佐剂。相应结构元素的标注颜色相近。”
剩下一些分类和毒素类型的问题,见微生物学。